保险不仅仅是一种金融产品,更是许多残障群体对未来安全感的希冀。然而,在前期调研中,我们检索到的一组数字令人震惊:“中国残疾人商业保险覆盖率仅为0.5%,人均保费不到100元,与全社会人均3500元的水平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组数据清楚地反映了,保险在残障社区中依然是一个未被充分了解和使用的工具。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残障人士的生活保障问题愈加突出。残障群体的各类保险,尤其是健康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意外伤害保险,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医疗服务、应对意外风险和支持其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们查阅了关于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其他国家残障保险制度及其对现在我们存在主要问题的启示等相关资料。一个个线下真实深入访谈,去调研残障小伙伴们真实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是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对残障保险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与大多数残障伙伴一样,刚开始我对保险领域的知识也了解甚少,基本停留在中国社会的五险一金的层面。也是带着这样和大家一样的困惑。在线下访谈调研结束之后我们以有声广播剧的形式,创作了第一视角的残障小伙伴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公益广播剧《黑暗中的契约》。
1. 残障伙伴参与商业保险的现状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有超过8500万名残疾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残疾人群体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与日俱增。残障群体在购买商业保险时,常面临“健康告知”这一障碍。许多保险公司在得知投保人是残疾人后,往往拒绝继续受理,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基本的保障。即便某些产品没有明确排除残疾人,但由于缺乏对残障群体的特别考量,投保过程中依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歧视性条款。结果,残障人士往往只能选择保障范围有限、保额较低的险种,或者依赖于不确定的保险产品,无法享受到与普通人群相等的保险保障。
在我们与多位残障群体成员的访谈,得知许多残障伙伴在第一步参保时就遇到了问题,一开始保险公司会很积极和你介绍,但健康告知这一关,但知道参保人是残疾人后,他们马上就沉默了。不仅如此在我们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即使你参保了残障小伙伴们到了理赔上也是会遭遇困境,我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吗?这个问题一直是残障小伙伴们心中巨大的问号,因为身边的朋友无法理赔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更让残障伙伴从而对保险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即使能参保,想参保,也好像是刚翻过了一座山又遇到了一条河,困难重重。而这一情形在我们采访中得到的真实反馈,在我们的有声剧中,剧本中的女主角在遭遇事故后,她和她的家人面临的就是无止境的医药费压力,同时也找不到适合的保险进行保障和理赔。她的经历便是源自我们采访中一些残障伙伴的真实故事。
在我们调研中总结了几个残障伙伴们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1. 产品适配性不足
一些现有的商业保险产品并未充分考虑残障群体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健康管理、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保障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许多保险公司未能根据残障群体的风险特征设置合适的费率,导致他们面临较高的保费,进而增加了保险参与的门槛。
2. 信息不对称
由于残障群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困难,加之市场上对残障人士商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残障人士对保险产品的认知非常有限。他们常常难以接触到足够的关于保险的正确信息,甚至在保险条款和保障内容上缺乏足够的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残障人士在面对保险选择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具体来说,残障群体通常缺乏了解不同保险产品特点的机会,尤其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定制化保险方案。例如,许多商业保险的条款较为复杂,针对残障人士的保障内容也常常模糊不清,缺乏专门针对健康管理、医疗保障以及长期护理等需求的细节说明。这不仅导致了残障人士对保险的陌生感,也加深了他们对保险行业的怀疑。为此,增加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在残障群体聚集的社区和机构中,通过举办专门的讲座、发放易于理解的宣传材料,帮助他们逐步消除对保险的疑虑,是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步骤。
3. 经济负担过重
经济因素是残障人士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一大障碍。由于多数残障人士面临着收入水平较低、就业机会有限的困境,他们的日常生活支出已经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所需的额外费用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在保险产品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残障群体的收入特点,导致他们面临较高的保费。这使得保险成为许多残障人士的“奢侈品”,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
很多残障人士的家庭收入较为有限,加之生活中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健康管理和护理费用,因此即便他们了解一些保险产品,也因支付能力问题而无法参保。即使有些残障人士能够找到适合的保险产品,依然面临着选择上的困难,因为他们必须在保障和经济负担之间作出艰难的权衡。
4. 社会认知水平不足
对残障群体的偏见与歧视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这也影响到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同时,市场上对于残障群体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仍然不足,相关产品信息未能有效传播,导致许多残障人士对其了解甚少,甚至产生排斥感。
5. 政策支持缺乏
目前,针对残障人士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政策支持仍然十分薄弱。缺乏针对这一群体的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群体在保险领域的参与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保险公司对残障群体的关注和产品开发意愿较低,导致市场上适合残障人士的保险产品相对匮乏。
在剧中但随着女主角和家人的不懈努力,他们最终获得了一些专业人士的帮助,找到了能够提供定制保险方案的小型保险公司。那在现实我们可以怎么做?为此,当时我们还特别访谈了一些从事保险工作的残障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学习成功深入了解了保险行业的运作。在和他们讨论时,我提出了一些根据采访所得经验总结的政策建议。比如,大多数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对残障伙伴理赔,应该推出针对这一群体的专属保险产品。但一位嘉宾提到,由于许多残障伙伴存在自闭心理,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和现状,这使得这种保险产品的推广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单独为“普通人”和“残障人士”分别设立保险类别,也可能引发社会的反感,特别是在如今人人平等的社会价值观下,这种分类做法可能会带来阻力。具体如何做,有更好建议大家也可以多多交流。
但第一件事我们能做且可以做到的,就是了解和宣传,让更多的残障伙伴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商业保险都是骗局。通过更正面的信息,让他们敢于接触、了解保险,而不是对其心生排斥。这需要残联等官方机构的宣传支持,让残障伙伴接触到更多关于商业保险的正面信息。
此外,市场上确实有一些保险公司利用参保人对保险知识的不了解,进行骗保行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让更多保险公司意识到问题,学习如何针对残障人群推出更加专门的产品。有声剧中,可靠的小保险公司愿意推出定制化保险,这一情节其实反映了我们现实中值得推崇的做法。
最后,真正获益的残障伙伴可以通过自身经历的宣传与讲述,分享保险为他们带来的帮助,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商业保险的好处。通过这种方式,残障人士可以逐步消除对保险的疑虑,并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对残障群体参与商业保险现状的分析,我们在产品设计、信息传播、社会认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政府、保险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许才有可能让更多的残障人士享受到平等的养老保障,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应有的保障与支持。(作者:余欣恬)